發展青島雕塑,建設精神文明
研究考古學的專家們證實,早在遠古時代,青島雕塑藝術就已盛開著繁茂之花,并且隨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而發展著.雕塑作為空間和視覺藝術,用獨特的造型語言,顯示出時代的面貌,既能美化環擒,陶冶人們的心靈和移風易俗,促進社會發展;又可為千秩萬代留下各個時代的思想、形象以及精神素質的印跡.另外,由于它是以最耐久的質地材料,如金屬、石料和水泥等雕刻和塑造成型,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當反映歷史上人類意識形態的一些別的藝術門類,由于難以保持而消失泯滅的時候,雕塑卻永恒地屹立在大地上,成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珍寶,放射出永恒不滅的光輝。
歷史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的著名城市,各個時代的宮殿房舍、園林、苑固、陵墓,及旅游圣地,大都同時有一些不同藝術風格的雕刻杰作。象埃及金字塔前的《斯芬克斯》雕像;我國漢代霍去病墓的石雕《馬踏匈奴》;南京郊外南朝帝王陵墓的石獅;希臘雅典衛城巴底農神殿的《雅典挪雕像》;古羅馬環繞奧林匹克運動場氣派非凡的石雕和銅像;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列柱頂上的162座3米高的圣徒石雕像;巴黎歌劇院正門的高浮雕《舞蹈》;巴黎星形廣場凱旋門上的高浮雕《馬賽曲》以美國紐約長島上的《自由女神像》(見148圖);丹麥哥本哈根的《美人魚》(見146圖)等雕塑名作,都成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象征。
它們潛移默化地、長效應地向人民群眾進行著政治思想和審美的教青.這種教育如同建筑物一樣,既具有永久性,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歷代統治者都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因此,在生產力低下和財力單薄的古代,統治者可以耗費巨資,花幾代人的精力去開鑿一座石窟.或建造一座巨大的雕像。
上一頁:古代兩河流域的青島雕塑雕刻
下一頁:中國三大石窟中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