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突出特點
我們在孩提時期用泥巴、泥條隨意捏塑四不像小動物時,雕塑造型藝術活動就開始了,三維藝術的審美活動也自然地流露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的積累,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習雕塑語言,研究更深入的造型技法,尋找更自由的創作空間,這是很自然的,也是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
我們都知道,青島雕塑是立體的,占有空間。它與平面繪畫形式有區別,盡管雕塑和繪畫被解釋為視覺藝術,似是繪畫只能在平面上塑造虛擬立體感,而雕塑有它自身實實在在的三百六十度可視角度,并且,它伴隨著建筑和環境的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燦爛文明。所以,作為立體造型藝術家的雕塑家,不僅要知道平面,還要明白深度。因此,雕塑的三維特征在造型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比二維繪畫形式更難把握。
有生命力的物體,總是由內部向外部擴展。一個物體的內部力量越大,受到的壓力也越大。正是通過這兩種力量的矛盾,這個形體的生命力才得以表現出來。馬約爾的'在刻給人的感覺是在單純的形體中蘊藏著無限的生命力,其奧妙就在于此。但是,藝術到底不是科學,這種矛盾中所體現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心理的、精神的、感情的,這是由藝術家對自己對象的理解和感受所決定的。
譬如,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蒙》,那躬向前方的肩膀和反綁的前臂,使你覺得有一種逼人的力量。他那內部的每組肌肉都向外膨脹,充滿了三度空間,而外部卻有一種看不見的壓力向里邊壓去,幾乎把向外突起的肌肉都壓成了浮雕,形成-個明確的三角形和方中且圓的圓形。馬約爾為革命家布朗基設計的紀念碑《被縛的女人》,也是個好例子。馬約爾為了充分地體現試種精力彌漫、不知休止的反抗性,把女人體的每-個起伏都強調了,甚至把小腹上的血管筋脈都做了出來,同時又強調了想象中的壓力,把它們都壓在大面之中,這樣就更加強烈地使人感覺到向外迸發的力量。
上一頁:青島雕塑中的石膏雕塑
下一頁:青島雕塑的構思創作